
首鋼水廠鐵礦半連續開采工藝由3條皮帶運輸系統組成,1條為礦石運輸系統:汽車*半移動破碎站、膠帶運輸機、選礦破碎流程。2條為巖石運輸,分別為西部排膠帶排巖系統和東部膠帶排巖系統。
1998年5月正式交付生產運行的西排系統,由1座60x89型旋回式破碎站,3條固定式膠帶機、1條移置機膠帶、1條筑路式膠帶機和電控系統組成(2003年正式完善,排巖機替代了臨時使用的筑路機)。西排破碎站設在采場西部邊緣的117m水平,整個膠帶系統帶寬1 600mm,膠帶總長度3 766m ,設計年生產能力1 600萬t。投產后通過積累經驗、強化管理,實際生產能力逐年提高,2003年最高達到2 300萬t,至2007年年底,該系統持續運行9年,累計完成排巖量1.66億t。
2006年3月份投人生產運行的東部排巖系統,由1座蒂森克虜伯公司KB63-75型液壓旋回半移動式破碎站、4條固定式膠帶機、1條移置機膠帶機和采用奧鋼聯公司生產的排土機組成。破碎站設在采場東部的一20m水平,系統帶寬1 600mm,設計年生產能力2 000萬t,運行2年多來,已累計排巖達4 000萬t。
2003年4月建成的礦石過渡膠帶運輸系統,當時破碎站翻卸平臺設在北區++10m水平,2006年8月礦石膠帶運輸系統建成投產,破碎站翻卸平臺設在一20m水平,由1座蒂森克虜伯公司KB63-75型液壓旋回半移動式破碎站、2條固定式膠帶機和電控系統組成,系統帶寬1 600mm,設計小時生產能力3 OOOt。2006年8月份,隨著礦石膠帶運輸系統的正式啟用,首鋼水廠鐵礦半連續開采工藝設計的3條膠帶運輸系統全面投人運行,形成了“一體兩翼”的現代化露天礦山開采格局,采礦工藝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礦車出采場直接排往最終卸載點的運輸方式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