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廢混凝土塊、廢瀝青混凝土塊以及施工過程中散落的砂漿、混凝土、碎磚渣、金屬和木材等。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相伴產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城市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據估計我國每年城市產出垃圾約為60億t,其中建筑垃圾為24億t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40%。每萬噸建筑垃圾約占用填埋場1畝的土地,不僅大大降低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生態環境也造成明顯影響。面對嚴峻的建筑垃圾圍城局面,如何合理控制建筑垃圾已成為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理論上講,建筑垃圾產生量不會無限制增長,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即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拋物線趨勢。目前國內外有不少關于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關系的研究,國內大部分關注環境污染指標(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國外除了關注城市固體廢棄物外,還研究了有關家庭生活垃圾產生量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等方面內容,但國內外都較少關注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
選擇城市建設速度較快和規模較大的香港、上海、北京和廣州4個大城市為例,通過研究各城市1994年以來建筑垃圾總量、單位 GDP 建筑垃圾產生量、單位人口建筑垃圾產生量和單位施工面積建筑垃圾產生量等指標,對城市建筑垃圾產生特征進行分析,同時探究建筑垃圾產生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當前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大城市建筑垃圾調控提供依據。
建筑垃圾城市區域包括香港、上海、北京和廣州 4 個大城市,其中大陸 3 個城市為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代表,而香港則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水平較高的參照系。香港建筑垃圾數據主要來源于香港環保署(1994—2010 年),GDP 和人口數據來源于香港統計年刊(1994—2010 年);上海建筑垃圾數據主要來源于上海環衛局統計資料,GDP、常住人口和施工面積數據主要來源于上海統計年鑒(1994—2010 年);北京建筑垃圾數據主要來源于北京建設年鑒(1999—2010年),GDP、常住人口和施工面積數據主要來源于北京市統計年鑒(1999—2010 年);廣州建筑垃圾數據主要來源于廣州建設年鑒(1997—2010年),GDP、常住人口和施工面積數據主要來源于廣州統計年鑒(1997—2010 年)。
建筑垃圾數據既包括清運量也包括綜合利用量,即指實際產生量;由于不同城市建筑垃圾產生量的統計起始時間不同,因而研究時間周期存在一定差異。考慮到城市建設服務于常住人口,不僅僅是戶籍人口,因此,大陸和香港的城市人口數據口徑均統一為常駐人口;按照國際上EKC 研究慣例,各城市 GDP 均換算為美元,并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歷年匯率進行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