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混凝土亦叫再生骨料混凝土。建筑物或結構物拆遷后的廢棄物經破碎分級形成為一定粒度的骨料,稱為再生骨料。利用再生骨料全部或部分替代混凝土中的砂石配制而成的混凝土,稱為再生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是建筑材料資源的循環利用,也體現了生態環境協調的重要方面。是我國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發展可持續循環經濟的重要保障。
由于制作混凝土需要大量的天然骨料(砂、石),而礦產資源又屬于能不再生資源,大量開發礦產資源不但消耗人力物力,最主要會破壞人類的生態環境。因此,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世界各國就開始對廢棄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做相關試驗研究。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針對廢棄建筑垃圾制備成再生骨料應用于建筑、建材領域,國際材料與結構研究試驗聯合會,成立了“混凝土的拆除與再利用技術委員會”,并開始了一系列研究。

對于廢棄混凝土回收再利用技術的不斷研究,歐洲各國對再生混凝土的應用也做出了相應規定。例如,德國將再生混凝土用于公路建設,并且要求其標準必須達到普通混凝土的標準。丹麥規定廢棄混凝土按抗壓強度進行回收利用。美國由于國土面積大,主要把再生混凝土用于道路建設,并且近幾年已經研發出微波技術,可以 100%回收舊瀝青混凝土,用于路面翻新、維護。日本已經研發出一套整體回收再加工機器,利用這套機器,可以在施工現場完成建筑垃圾的粉碎、攪拌,制成再生混凝土。
我國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起步的時間比較晚,但追趕的速度還是很快的。原因在于建材工業企業作為主體謀求發展聯合研究開發的科研機構,進行了系統的布局,加上國家的政策指引,很快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的技術及應用成熟了起來。在我國有建材專業的各大高校聯合科研機構一同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并取
得了豐厚的科研成果,其中就包括廢棄混凝土回收作為再生骨料的研究課題。此課題得出不少的結論,如:再生骨料制備再生混凝土時,耐久性會影響機理;建筑垃圾人工砂用作強度較低的混凝土細骨料的可行性;廢棄磚瓦作為再生骨料,在配制再生混凝土時的力學性能的研究等。

在我國的幾個一線城市,比如:北京已經開展了再生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上海再生混凝土用于建筑地基的澆筑;在深圳、重慶地區分別拿出一個試點,做再生混凝土示范應用。2011 年,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建立的“南科大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模式取得了成功經驗,在深圳地區得以大力推廣。 2013 年,上海、江蘇、山東等地紛紛成立了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科技攻關項目并在具體的拆建工程項目上推廣應用,利用率占當地建筑垃圾總量的 10%—30%之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在近一個世紀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建材工業蓬勃發展,混凝土已成為建筑領域需求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其特點是具有獨特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以及廣泛便宜的原材料,低廉的施工與維修費用等優勢。據統計 2004年世界產量約 30 億立方米的混凝土被應用于各類工程項目,僅我國就占了近 40%的用量,且每年有遞增的態勢。混凝土在制備時,水泥的物理作用是膠凝配合比中的骨料(砂、石)與水,按照其性能的要求,添入一定比例的外加劑或摻合料,經過攪拌、成型、養護等制備而成。
混凝土中有 70%—80%的成分為骨料物質(砂、石),其中砂的主要來源是河砂、江砂、山砂,當河砂、江砂的產能有目前,就會開采山砂,石子主要通過開采山巖得到。在我國每年能消耗掉大約10 億噸砂、石等物質,用于發展基礎建設的投入。

砂石骨料作為建材的原材料被不斷的開采,大量的山林消失在人們的視線。我國雖然國土面積遼闊,資源豐富,但是毫無節制地消耗各類資源,我們必定將會成為資源枯竭型國家。自“節能減排”理念頒布以來,解決能源、資源的消耗問題,研究開發廢棄物資源的再生利用途徑,并全力用于生產制造業領域,是完善綠色制造全生命周期構建可持續性發展的當務之亟,也是社會發展中能不忽略的重要矛盾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