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政府對建筑垃圾問題較為重視,很早就開始積極開發建筑垃圾消納渠道。早在2003年,西安市就已經建起3處建筑垃圾消納場,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已經有大大小小18個建筑垃圾消納場,年消納量約為1270萬方。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西安市2013年建筑垃圾產生量已達2000萬立方,大量的建筑垃圾仍無處消化。
西安市政府對此也一直高度重視,除了繼續在全市范圍內征集建筑垃圾消納場地之外,還積極尋求其他消納渠道。例如西安市市容園林部門利用在西安客運北站的城改建設中產生的332萬方建筑垃圾,通過分揀碾壓,就地堆造了一座40余米高的小山,并在小山上栽植了大量的喬木、灌木、花草等植物,將此處改建成了文景山公園。這一做法既合理利用資源美化了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又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鍛煉的新去處①。有了文景山公園堆山造景的成功經驗,西安市政府計劃再利用此辦法修建幾次處公園,每一處都可以消納500萬方左右的建筑垃圾。

其次,西安市把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作為監管保障,積極建立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全程監管,從根本上堵住渣土車運營管理漏洞。該市西咸新區洋東新城以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當前需要,成為建筑垃圾產業化、資源化管理的先行者。西安市洋東新區正處在大開發、大建設階段,該區域有自然村146個,居民房屋54068戶,房屋基本以磚混為主,拆遷所產生的建筑垃圾約為1700萬噸。為有效地對建筑垃圾的清運工作進行管理,洋東新城區在2012年初創建了一套低成本、見效快、重持續的渣土車綜合管理系統,使建筑垃圾清運單位、車輛、建筑工地、垃圾消納場實現全過程自動化統一管理。
這一系統包括了安裝在渣土車上的電子標簽和分別安裝在建筑工地、運輸路段、垃圾消納場的識別裝置,電子標簽安裝在運輸車前擋風玻璃上方,難以拆卸且抗干擾能力強,當車輛經過工地出入口、主要路段、垃圾消納場出入口等位置時,識別裝置可迅速讀取電子標簽中的數據,并通過無線網絡實時傳輸到監控中心。如果車輛未到指定的垃圾消納場傾倒,監控數據可及時反映。此舉有效杜絕了偷倒、亂倒渣土現象的發生,從根本上堵住渣土車運營管理漏洞。

從成本上來說,雖然這一技術在引進初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但從一方面來說,先進的電子技術使得建筑垃圾非法傾倒的處置費用大大降低,且前期投入幾乎是一次性的,而這一效果卻是持久的。在實際中,2011年洋東新城用于清理非法傾倒建筑垃圾的費用約為300萬元,平均每季度花費75萬元左右。而在該管理技術引進之后,不但建筑垃圾非法傾倒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每季度相關花費也降到10萬元以下。政府負責人還表示該系統將在日后繼續完善,如加入影像采集系統、打造開放的網絡信息平臺,使建筑垃圾清運所涉及的各方主體都可以在網上查詢到全面的監控信息,以便全方位規范清運車輛的運營。
再次,西安市政府積極將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相結合,把積極扶持建筑垃圾再利用生產企業作為解決建筑垃圾管理問題的根本途經。2012年,在西安市政府的大力引進和扶持下,洋東新城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生產企業。該企業依托于洋東新城的建筑工地,接受整個新城區的建筑垃圾,在進行分選、篩除、破碎等流程后,提取有利用價值的部分,生產出綠色環保的再生建材,如空氣磚、保溫磚等,該企業一年可消化200萬噸左右建筑垃圾①。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己經有40多家建筑垃圾再利用生產企業,總體年處理量在400至500萬噸左右。

最后重要的是,西安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比如西安市容園林局印發了《關于建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備案制度的通知》,明確要求西安市各城區、開發區的市容環境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根據企業的生產需求,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則,將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審批至綜合利用企業。使得建筑垃圾再生產企業的原材料來源得到制度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