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假日里,市民來到南海子公園,欣賞京郊美景。南海子公園與位于北五環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遙相呼應,成為貫穿北京南北中軸線上的又一顆生態明珠。
“咱農民不會說那文縐縐的話,這公園好得簡直沒法形容了。”年已七旬、就在本地土生土長的王久儒昨天在新建成的大興南海子公園里,不停地拿手中的DV機拍這拍那,天藍水清,林密花盛,看不夠、玩不夠、樂不夠,“想不到,8個月,這遍地垃圾坑就成了咱家門口的大花園!”
老爺子說的南海子公園,位于大興新城、亦莊新城和中心城區之間,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園占地7.86平方公里,是本市“城南行動”計劃的重大生態工程。
“我小時候,這兒都是水塘子,一根竹竿插下去,水就‘滋、滋’地往外冒。”說起兒時,王久儒記憶如新。歷史上,這一帶方圓數十里地勢低洼,湖沼如鏡,林木蔥蘢,為五朝皇家苑囿,譽為“燕京十景”之一,名“南囿秋風”。
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里逐漸變得違章建筑眾多、臟亂不堪,原先干涸的坑塘被垃圾填平,填埋總量達到2200萬立方米,其中80%以上是建筑垃圾。“堆得越來越高,成了山,蒼蠅多,污水讓人惡心。”王老爺子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子女要帶他搬進城里,可他不愿意,“村里三四成的人都搬走了。”
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城鄉統籌,改變老百姓生產生活環境,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快南海子公園建設。公園一期包括濕地修復、垃圾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以及生態近自然郊野景觀的恢復等內容,建成景觀總面積達3700多畝。
“開工那天我來了,下著大雪,工人一隊一隊的進駐。”老爺子手里的DV,一直記錄著這里發生的巨變,那天進場清理垃圾的工人就達1.5萬人,一場與時間賽跑、為百姓造福的工程開始了。
8個月的時間,完成拆遷60萬平方米,實施土方工程500萬立方米,處理垃圾800多萬立方米,建設公園環路近10公里,形成水面450多畝,栽植喬灌木20萬株、地被植物150萬平方米……國慶前,一期完工,開門迎客。
“真美、真漂亮!”王老爺子站在一湖碧水之濱,看著巨大的噴泉隨著音樂變換各種造型,風吹過來的水霧飄灑在臉上,和著國慶假期的溫暖陽光與金秋的習習清風,老伴挽著他的胳膊,“趕明兒個,咱來這補拍個婚紗照。”70歲的人,越活越年輕。
這美景是從垃圾變換而來的。施工人員變廢為寶,利用垃圾堆山造景、鋪設綠地甬路,做到垃圾處理不出園。公園的水源也是來自小紅門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清理后的大坑做好防水,引入水源,放養各種魚類,栽種荷花等水生植物,逐步恢復濕地景觀及功能。
高大的牌樓,北面是寬闊的水面,南面是巨大的廣場,各種花草點綴其間,“原先這里是俺村那個木料場吧。”老爺子一路走,一路比較現在和過去的差別,“這觀鹿臺,不是磚廠挖土的那個大坑嗎?”老兩口兒住了一輩子,可這變化大得讓他們都沒了把握,“真是想不到。”
南海子這片濕地恢復后,對大興乃至北京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據估算,公園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凈化水質2007.4噸、固土28490.4噸、固碳5551.7噸,釋放氧氣12343.6噸,滯塵26000多噸,年生態效益價值達到6300余萬元。
“這是咱家門口的大公園。”王老爺子指著公園西南方向說,“兩三年后,我家的樓就在那里。”與公園一路之隔的地方,是他所在的瀛海鎮給農民建的回遷樓,數萬人將住到這座大公園的旁邊,“走個十多分鐘就能到。”很多搬離故土的農民,都打算著住回來。
南海子公園僅僅是一個縮影,本市還有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等大型郊野公園,正一個一個地在京郊大地上呈現,一個綠色、生態的北京,讓百姓的日子就像藍天一樣,舒服、透亮,陽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