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的運煤方式主要受技術和經濟條件制約,對于半連續工藝而言,主要體現為帶式輸送機的布置方式。根據運輸設備與運煤工藝特點,技術可行的采煤半連續工藝開拓運輸系統有如下幾種:坑外地面明帶式輸送機系統、坑內溝道明帶式輸送機系統、坑內破碎—大傾角明帶式輸送機系統、溜井—煤層底板下巷道—斜井帶式輸送機系統、短橫巷—境界外平巷—斜井帶式輸送機系統和掩埋式巷道帶式輸送機系統。半連續工藝應用初期,由于露天煤礦開采深度較小且卡車運輸費用較低,一般采用坑外地面破碎—帶式輸送機運輸方案,而金屬露天礦多采用硐室破碎站—巷道帶式輸送機運輸方式;但隨著破碎機技術的發展和卡車運輸成本的增加,露天礦越來越傾向于應用坑內移動式破碎站。與坑內移動式破碎站相匹配的帶式輸送機布置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大傾角帶式輸送機,主要有花紋輸送帶式、橫隔板輸送帶式、大槽角式、管形輸送帶式和壓帶式幾種,在國外研究和應用較為廣泛,我國自主開發的好的臺壓帶式大傾角帶式輸送機于1989年6月一次試車成功,并于當年12月通過了機電部和能源部聯合技術鑒定;另一種為巷道帶式輸送機布置方式,我國王喜富教授等在對坑底巷道、端幫巷道和掩埋巷道三種形式進行詳細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掩埋巷道支架載荷、形式、結構、及巷道的穩定性和應用前景;研究認為坑底巷道運輸方式的應用前景較好,并已經在部分露天礦得到應用。
系統布置進行了優化研究。如郭海俊等對白音華三號露天煤礦帶式輸送機總出入溝的設計進行了優化,提出將原設計在基建初期開挖形成的外部總出入溝改為后期在基建剝離基礎上由內排填方留溝和外部開挖綜合形成的半填半挖出入溝;李英俊等對哈爾烏素露天煤礦運煤方案進行了優化研究,吳東來等則對小龍潭礦務局布沼壩露天礦剝離半連續工藝開拓方案及系統布置進行了優化;而趙文勝等則對安太堡露天礦與井工礦聯合布置帶式輸送機運輸系統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國外學者根據煤炭長距離帶式輸送機運輸需要,分析了可水平彎曲帶式輸送機在露天礦應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