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起步比較晚,管理模式不健全,依舊以傳統的末端治理為主,對于源頭和中間過程的控制還涉及的很少,因此有必要在建筑垃圾的管理過程中引入全過程管理模式來改變這一現狀。全過程管理是以循環經濟的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從源頭便開始著手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并對已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循環再利用,對剩余的物質進行無害化處理,將管理貫穿于物質的全生命周期,從而改變傳統的“建筑原料—建筑產品—建筑垃圾”的單向流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原料—建筑產品—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模式,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并將對環境的影響降低,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建筑垃圾的產量也隨之增多。全國每年的建筑垃圾排放量還沒有一個較權威的統計數字,但估計可達到幾十億噸,而且會隨著積累越來越多。這些垃圾大部分被當做廢棄物填埋,在造成浪費的同時,對環境也產生不利的影響。

由于缺乏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建筑垃圾的數量逐年增多,且分類收集程度不高,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這不僅增加了處理量和處理成本,同時加大了垃圾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難度。而且目前的“建筑原料—建筑產品—建筑垃圾”的單向流動模式存在著財富創造的越多,資源消耗的越多,垃圾產生的越多的弊端。因此,必須采用一種更加有效的全過程管理方式,不僅要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且能將已產生的建筑垃圾合理有效的再生利用,同時對無法利用的進行無害化處理,這種“建筑原料—建筑產品—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模式,可以更大限度的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使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同時獲得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
